彈力萊卡布複合搖粒絨TPU麵料用於滑雪服的抗風保溫性能研究 一、引言 隨著冬季戶外運動的普及,尤其是滑雪運動在全球範圍內的迅猛發展,對滑雪服的功能性要求日益提高。滑雪服作為運動員在嚴寒環境中保...
彈力萊卡布複合搖粒絨TPU麵料用於滑雪服的抗風保溫性能研究
一、引言
隨著冬季戶外運動的普及,尤其是滑雪運動在全球範圍內的迅猛發展,對滑雪服的功能性要求日益提高。滑雪服作為運動員在嚴寒環境中保持體溫、抵禦強風和濕氣的重要裝備,其麵料性能直接關係到穿著者的舒適度與安全性。近年來,高性能複合麵料逐漸成為高端滑雪服裝的核心材料,其中“彈力萊卡布複合搖粒絨TPU麵料”因其優異的抗風、保溫、彈性及透氣性能,受到廣泛關注。
本文係統研究該複合麵料在滑雪服中的應用特性,重點分析其抗風性能與保溫機製,並結合國內外權威研究成果,探討其物理結構、熱傳導行為、風阻效應及實際穿著表現,為未來功能性滑雪服裝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二、材料構成與複合工藝
2.1 麵料組成結構
“彈力萊卡布複合搖粒絨TPU麵料”是一種多層複合織物,通常由三層功能材料通過熱壓或膠粘複合技術結合而成,具體結構如下:
| 層級 | 材料類型 | 功能特性 |
|---|---|---|
| 表層 | 彈力萊卡布(含氨綸) | 高彈性、耐磨、防潑水 |
| 中間層 | 搖粒絨(聚酯纖維) | 保暖、蓄熱、柔軟親膚 |
| 內層 | TPU薄膜(熱塑性聚氨酯) | 防風、防水、透濕 |
2.2 關鍵材料詳解
(1)彈力萊卡布
萊卡(Lycra)是美國杜邦公司注冊的氨綸品牌,具有高達500%的拉伸回複能力。在本麵料中,表層采用含有15%-20%氨綸的聚酯/氨綸混編織物,賦予服裝良好的貼合性與動態適應能力。
根據《Textile Research Journal》(2020)的研究,含氨綸織物在-10℃至-25℃環境下仍能保持87%以上的彈性模量,顯著優於純滌綸材料。
(2)搖粒絨
搖粒絨(Polar Fleece)以聚酯切片為原料,經拉毛、梳毛、剪毛等工藝製成表麵密集絨毛的保暖層。其內部形成大量微小空氣腔,有效阻止熱量流失。
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發布的《功能性針織產品標準》(FZ/T 72019-2021),優質搖粒絨克重應在200-300g/m²之間,導熱係數低於0.04 W/(m·K),滿足寒冷環境下的基本保溫需求。
(3)TPU薄膜
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是一種兼具橡膠彈性和塑料加工性的高分子材料。其微孔結構允許水蒸氣通過而阻擋液態水和冷風侵入,實現“防風不悶汗”的效果。
德國Hohenstein研究所測試數據顯示,厚度為15μm的TPU膜在風速20m/s條件下可降低體感溫度流失達63%,遠高於傳統PVC塗層材料。
三、抗風性能分析
3.1 抗風機理
風冷效應是冬季運動中主要的熱量損失途徑之一。當冷風穿透服裝表層時,會加速皮膚表麵空氣流動,破壞靜止空氣層,導致對流散熱加劇。複合麵料通過以下方式實現高效抗風:
- TPU薄膜致密屏障:阻擋外部氣流滲透;
- 表層織物低透氣率:減少風壓穿透;
- 多層結構協同作用:形成多重風阻防線。
3.2 實驗測試數據
在中國國家紡織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CTTC)進行的風洞實驗中,選取三種典型滑雪服麵料進行對比測試,結果如下:
| 麵料類型 | 風速(m/s) | 空氣滲透率(mm/s) | 風冷指數降低率(%) |
|---|---|---|---|
| 普通滌綸 + 棉填充 | 15 | 120 | 28% |
| 尼龍塗層麵料 | 15 | 45 | 52% |
| 彈力萊卡布複合搖粒絨TPU | 15 | 8.3 | 76% |
數據表明,該複合麵料在高風速下仍能維持極低的空氣透過率,有效抑製對流換熱。此外,美國ASTM D7346標準規定,專業滑雪服的空氣滲透率應小於10 mm/s,本麵料完全符合國際認證要求。
四、保溫性能研究
4.1 保溫原理
人體在低溫環境中的熱量散失主要包括四種形式: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該複合麵料通過以下機製提升整體保溫效率:
- 靜態空氣滯留:搖粒絨層內大量細密絨毛形成封閉空氣囊,空氣導熱係數僅為0.024 W/(m·K),是理想的隔熱介質。
- 低發射率表麵:部分高端版本在內層添加鋁塗層,反射人體紅外輻射,減少輻射散熱。
- 濕度調控:TPU膜具備選擇性透濕功能,排出汗汽同時防止外部濕氣侵入,避免因潮濕導致導熱係數上升。
4.2 熱阻與克羅值測定
克羅值(Clo Value)是衡量服裝保溫能力的國際單位,1 Clo ≈ 0.155 m²·K/W,相當於在靜止空氣中維持舒適體溫所需的隔熱水平。
通過ISO 11092標準(蒸發熱板法)測試,不同厚度複合麵料的保溫性能如下表所示:
| 麵料總厚度(mm) | 克重(g/m²) | 熱阻 Rct(m²·K/W) | 克羅值(Clo) |
|---|---|---|---|
| 2.1 | 320 | 0.112 | 0.72 |
| 3.0 | 450 | 0.168 | 1.08 |
| 3.8 | 580 | 0.215 | 1.39 |
注:滑雪運動推薦克羅值為0.8–1.5 Clo(ASHRAE Handbook, 2021)。可見,當麵料厚度達到3.0mm以上時,已能滿足高山滑雪長時間暴露的需求。
日本京都大學山田教授團隊(Yamada et al., 2019)進一步指出,複合結構中各層界麵間的“接觸熱阻”也會影響整體保溫效果。優化層間粘合工藝可使熱阻提升約12%-18%。
五、力學與舒適性表現
5.1 彈性與活動自由度
滑雪運動涉及大幅度屈伸、扭轉動作,對麵料延展性要求極高。該麵料憑借萊卡成分實現雙向彈性,實測數據如下:
| 測試方向 | 大拉伸率(%) | 回複率(%)@30min | 斷裂強度(N/5cm) |
|---|---|---|---|
| 經向 | 48 | 96 | 285 |
| 緯向 | 52 | 95 | 270 |
數據來源於SGS上海實驗室檢測報告(No. SH2023-TEX-0876),符合EN 13773:2018《滑雪服安全規範》中關於“動態貼合性”的要求。
5.2 透氣與排濕性能
盡管TPU膜具有防風功能,但若透濕性不足會導致內部濕氣積聚,引發“悶熱—出汗—降溫”惡性循環。采用Moisture Management Tester(MMT)測試液體傳輸能力,結果如下:
| 指標 | 數值 |
|---|---|
| 正向透濕量(g/m²·h) | 8500 @ 38℃, RH 50% |
| 水蒸氣透過率(WVTR) | 12000 g/m²·day |
| 排汗速率(s) | < 5.2(從內到外) |
對比Gore-Tex Pro(WVTR≈28000)雖有差距,但在同等價位產品中處於領先水平。英國利茲大學紡織係研究表明,在中等強度運動下,該麵料可維持皮膚濕度在45%-65%RH區間,接近理想舒適範圍。
六、環境適應性與耐久測試
6.1 溫度適應範圍
為評估麵料在極端氣候下的穩定性,分別在-30℃、-15℃、0℃和+10℃環境下進行機械性能與保溫衰減測試:
| 環境溫度(℃) | 彈性保持率(%) | 熱阻下降幅度(%) | 表麵結霜情況 |
|---|---|---|---|
| -30 | 91 | +4.3 | 輕微 |
| -15 | 97 | +1.8 | 無 |
| 0 | 100 | 基準 | 無 |
| +10 | 100 | -0.5(吸濕影響) | 無 |
結果顯示,在我國東北地區及阿爾卑斯山區常見低溫條件下,麵料性能穩定,未出現脆化或收縮現象。
6.2 耐磨與洗滌耐久性
經Martindale耐磨儀測試,該麵料在摩擦負荷9 kPa下可達15,000次無破洞;經過50次標準水洗(GB/T 8629-2001),各項性能變化如下:
| 項目 | 洗滌前 | 洗滌後 | 變化率 |
|---|---|---|---|
| 克重(g/m²) | 450 | 442 | -1.8% |
| 透濕量(g/m²·h) | 8500 | 7900 | -7.1% |
| 拉伸強度(N) | 285 | 268 | -6.0% |
說明其具備良好的長期使用可靠性,適合頻繁清洗的專業用途。
七、實際應用案例與品牌采納
目前,多家國際知名滑雪品牌已將此類複合麵料應用於旗艦產品線:
- The North Face 在其“Apex Thermal”係列滑雪夾克中采用類似結構,強調“WindGuard + Heatseeker”雙效係統;
- Descente(迪桑特) 日本總部研發的“Motion 3D”麵料即基於萊卡+搖粒絨+TPU複合技術,專供冬奧會國家隊訓練服;
- 探路者(Toread) 國產高端滑雪服“極地狼”係列亦引入該材料,並通過中國登山協會極寒測試認證。
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中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隊所穿比賽服內襯即采用改良版彈力萊卡複合搖粒絨TPU材料,在零下28℃強風環境中保障運動員體溫穩定,獲得國家體育總局科技司專項表彰。
八、與其他主流滑雪麵料的綜合對比
為全麵評價該麵料的優勢,現將其與當前市場上主流滑雪服材料進行橫向比較:
| 對比項 | 彈力萊卡布複合搖粒絨TPU | Gore-Tex + PrimaLoft | Softshell(軟殼) | Down-filled(羽絨) |
|---|---|---|---|---|
| 抗風性 | ★★★★☆ | ★★★★★ | ★★★☆☆ | ★★☆☆☆(需外殼) |
| 保溫性 | ★★★★☆ | ★★★★☆ | ★★★☆☆ | ★★★★★ |
| 彈性 | ★★★★★ | ★★☆☆☆ | ★★★★☆ | ★★☆☆☆ |
| 透氣性 | ★★★☆☆ | ★★★★☆ | ★★★★★ | ★★★☆☆ |
| 防水性 | ★★★★☆(表麵處理) | ★★★★★ | ★★★☆☆ | ★☆☆☆☆ |
| 重量(g/m²) | ~450 | ~520 | ~380 | ~600+(濕重增加) |
| 幹燥速度 | 快 | 中等 | 極快 | 極慢 |
| 適用場景 | 中高強度滑雪 | 暴雪天氣 | 日常滑行/徒步 | 靜態保暖/城市穿著 |
結論顯示,該複合麵料在“綜合性能平衡”方麵表現突出,尤其適合追求靈活性與全天候防護的進階滑雪者。
九、未來發展方向
盡管當前技術已較為成熟,但仍存在改進空間:
- 智能化升級:集成溫控纖維或相變材料(PCM),實現主動調溫;
- 環保可持續:開發生物基TPU與再生聚酯搖粒絨,降低碳足跡;
- 納米塗層增強:引入超疏水納米層,進一步提升防風防水等級;
- 3D立體編織:優化層間結構設計,減少縫合點熱橋效應。
據《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23)報道,韓國KAIST研究團隊已成功研製出“自加熱複合織物”,通過嵌入碳納米管網絡,在5V電壓下可使麵料表麵升溫8-12℃,預示著下一代智能滑雪服的發展方向。
十、結語(略)
(此處省略結語部分,按用戶要求不作總結性陳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