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潛水料複合麵料與不同外層織物的剝離強度對比研究 概述 SBR(Styrene-Butadiene Rubber,苯乙烯-丁二烯橡膠)潛水料是一種廣泛應用於水下運動裝備、防護服、濕式潛水衣等領域的高彈性閉孔泡沫材料。...
SBR潛水料複合麵料與不同外層織物的剝離強度對比研究
概述
SBR(Styrene-Butadiene Rubber,苯乙烯-丁二烯橡膠)潛水料是一種廣泛應用於水下運動裝備、防護服、濕式潛水衣等領域的高彈性閉孔泡沫材料。其優異的保溫性、柔韌性及防水性能使其成為潛水服裝的核心填充層。在實際應用中,SBR潛水料通常需與外層織物進行複合,以提升其耐磨性、抗撕裂性及整體結構穩定性。複合工藝的關鍵指標之一是剝離強度(Peel Strength),即衡量複合層間粘結牢固程度的重要力學參數。
本文旨在係統研究SBR潛水料與不同種類外層織物複合後的剝離強度表現,分析影響剝離強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外層織物類型、表麵處理方式、膠黏劑選擇及複合工藝參數等,並通過實驗數據對比,為高性能潛水複合麵料的研發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1. SBR潛水料的基本特性
SBR潛水料是以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為基礎,通過發泡工藝形成的閉孔彈性泡沫材料。其內部含有大量封閉氣泡,賦予其低密度、高回彈性和良好的隔熱性能。以下是典型SBR潛水料的主要物理參數:
| 參數名稱 | 典型值 | 單位 | 說明 |
|---|---|---|---|
| 密度 | 0.35–0.45 | g/cm³ | 閉孔結構決定其輕質特性 |
| 厚度範圍 | 1.5–7.0 | mm | 可根據用途定製 |
| 拉伸強度 | ≥1.8 | MPa | 表征材料抗拉能力 |
| 斷裂伸長率 | ≥400% | % | 高彈性體現 |
| 硬度(邵A) | 25–35 | Shore A | 軟硬適中,適合貼身穿著 |
| 導熱係數 | ≤0.035 | W/(m·K) | 優異的保溫性能 |
| 閉孔率 | >95% | % | 決定防水與浮力性能 |
SBR材料在長期浸水環境下仍能保持結構穩定,不易吸水膨脹,因此被廣泛用於製造濕式潛水衣(Wetsuit)。然而,其表麵光滑且化學惰性強,導致與外層織物的粘接難度較大,常需借助專用膠黏劑或表麵改性技術實現有效複合。
2. 外層織物類型及其對複合性能的影響
外層織物在SBR複合結構中主要起保護、增強和美觀作用。不同材質的織物因其纖維成分、織造方式、表麵能及粗糙度差異,顯著影響與SBR層的粘接效果。本研究選取五種常見外層織物進行對比分析:
2.1 實驗選用外層織物類型
| 織物類型 | 主要成分 | 織造方式 | 表麵特性 | 常見用途 |
|---|---|---|---|---|
| 尼龍彈力布(Nylon Spandex) | 80%尼龍 + 20%氨綸 | 平紋針織 | 高彈性、光滑 | 高端潛水衣、運動服 |
| 聚酯彈力布(Polyester Spandex) | 75%聚酯 + 25%氨綸 | 四麵彈針織 | 中等彈性、略粗糙 | 中端潛水衣、泳裝 |
| 氯丁橡膠塗層尼龍(CR-Coated Nylon) | 尼龍基布 + 氯丁橡膠塗層 | 塗層織物 | 高粘附性、耐候性強 | 工業防護服、重型潛水衣 |
| 芳綸織物(Aramid Fabric) | 芳綸纖維(如Kevlar®) | 平紋機織 | 高強度、耐高溫 | 特種防護裝備 |
| 超細纖維絨布(Microfiber Fleece) | 聚酯超細纖維 | 起絨針織 | 多孔、高比表麵積 | 舒適內襯、保暖層 |
注:芳綸織物雖不常用於常規潛水衣,但作為高強度對比樣本納入研究。
3. 剝離強度測試方法與標準
剝離強度是評價複合材料界麵結合性能的核心指標。本實驗依據國際標準ISO 8196-2《橡膠和塑料製品—層間粘合強度測定》以及中國國家標準GB/T 2790—1995《膠粘劑180°剝離強度試驗方法》,采用電子萬能材料試驗機進行180°剝離測試。
3.1 測試條件設定
| 項目 | 參數 |
|---|---|
| 試樣尺寸 | 25 mm × 150 mm |
| 剝離角度 | 180° |
| 拉伸速度 | 300 mm/min |
| 環境溫度 | 23 ± 2°C |
| 相對濕度 | 50 ± 5% RH |
| 每組樣本數量 | 5件 |
| 數據取平均值 | 是 |
試樣製備流程如下:
- 將SBR潛水料裁剪至規定尺寸;
- 外層織物經清潔、去油處理;
- 采用雙組分聚氨酯膠黏劑(型號:PU-3088,固含量60%)均勻塗布於SBR表麵;
- 幹燥活化後熱壓複合(溫度:110°C,壓力:0.3 MPa,時間:60 s);
- 室溫固化24小時後進行剝離測試。
4. 不同外層織物與SBR複合後的剝離強度對比
4.1 實驗結果匯總
以下為五種外層織物與SBR複合後的平均剝離強度測試結果:
| 外層織物類型 | 平均剝離強度(N/25mm) | 標準偏差(±) | 界麵破壞模式 | 備注 |
|---|---|---|---|---|
| 尼龍彈力布 | 42.3 | ±2.1 | 內聚破壞(膠層斷裂) | 粘接良好,無織物撕裂 |
| 聚酯彈力布 | 36.7 | ±2.8 | 混合破壞(部分膠層+界麵分離) | 粘附稍弱 |
| CR塗層尼龍 | 58.6 | ±1.9 | 內聚破壞 | 氯丁橡膠層增強粘附 |
| 芳綸織物 | 28.4 | ±3.5 | 界麵剝離(完全脫層) | 纖維惰性高,難粘接 |
| 超細纖維絨布 | 49.8 | ±2.3 | 內聚破壞 | 多孔結構提升機械錨定效應 |
4.2 結果分析
從數據可見,CR塗層尼龍表現出高的剝離強度(58.6 N/25mm),這得益於其表麵氯丁橡膠層與SBR材料具有相似的化學結構,形成“同類相容”效應,顯著提升分子間作用力。此外,塗層本身提供了額外的粘接過渡層,增強了界麵結合。
超細纖維絨布位列第二(49.8 N/25mm),其高比表麵積和多孔結構在塗膠過程中形成“機械互鎖”效應,膠黏劑滲透至纖維間隙後固化,產生較強的物理錨定作用。
尼龍彈力布雖表麵光滑,但尼龍分子鏈中含有極性酰胺基團,易於與聚氨酯膠黏劑形成氫鍵,因而獲得較高的粘接強度(42.3 N/25mm)。而聚酯彈力布因聚酯分子極性較低,且表麵常含油劑,導致粘附性能略遜一籌。
差表現來自芳綸織物,其剝離強度僅為28.4 N/25mm,且表現為完全界麵剝離。芳綸纖維表麵高度惰性,缺乏活性官能團,難以與膠黏劑發生化學反應。相關研究表明,未經表麵處理的芳綸與橡膠類材料的粘接性能普遍較差(Zhang et al., 2020)。
5. 影響剝離強度的關鍵因素分析
5.1 表麵處理方式的影響
為改善低粘附性織物的複合性能,常采用表麵處理技術。本實驗對芳綸織物進行三種處理後複測剝離強度:
| 處理方式 | 剝離強度(N/25mm) | 提升幅度 |
|---|---|---|
| 未處理 | 28.4 | — |
| 等離子體處理(空氣氣氛,5 min) | 39.6 | +39.4% |
| 堿液處理(NaOH 5%,60°C,30 min) | 34.1 | +20.1% |
| 塗底塗劑(Chloroprene Primer) | 41.2 | +45.1% |
等離子體處理通過引入含氧官能團(如-COOH、-OH)提高表麵能,顯著改善潤濕性和化學反應活性。底塗劑則在界麵形成過渡層,促進主膠與基材的結合。
5.2 膠黏劑類型的選擇
不同膠黏劑對剝離強度的影響亦極為顯著。本實驗對比四種常用膠黏劑在尼龍彈力布/SBR體係中的表現:
| 膠黏劑類型 | 化學體係 | 平均剝離強度(N/25mm) | 固化時間 | 耐水性 |
|---|---|---|---|---|
| 雙組分聚氨酯(2K-PU) | -NCO/-OH反應 | 42.3 | 24 h | 優 |
| 溶劑型氯丁膠(CR) | 氯丁橡膠+酚醛樹脂 | 38.5 | 12 h | 良 |
| 熱熔膠(EVA-based) |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 29.7 | 即時 | 差 |
| 水性丙烯酸膠 | 丙烯酸乳液 | 33.1 | 48 h | 中 |
結果顯示,雙組分聚氨酯膠黏劑綜合性能優,其交聯網絡致密,內聚強度高,且對多種基材適應性強。相比之下,熱熔膠因冷卻後收縮明顯,易產生內應力,導致粘接失效。
5.3 複合工藝參數優化
熱壓複合過程中的溫度、壓力和時間直接影響膠層流動、潤濕及交聯程度。以尼龍彈力布為例,設計正交實驗考察三因素影響:
| 溫度(°C) | 壓力(MPa) | 時間(s) | 剝離強度(N/25mm) |
|---|---|---|---|
| 90 | 0.2 | 45 | 35.2 |
| 90 | 0.3 | 60 | 38.7 |
| 100 | 0.2 | 60 | 37.1 |
| 100 | 0.3 | 45 | 40.3 |
| 110 | 0.2 | 60 | 41.5 |
| 110 | 0.3 | 60 | 42.3 |
| 120 | 0.3 | 60 | 41.8(局部焦化) |
佳工藝組合為:溫度110°C、壓力0.3 MPa、時間60秒。溫度過低導致膠黏劑活化不足,過高則可能引起SBR材料老化或膠層降解。
6. 實際應用中的性能驗證
為驗證實驗室數據在真實環境下的適用性,選取剝離強度高的三種複合結構(CR塗層尼龍、超細纖維絨布、尼龍彈力布)製作原型潛水衣,並進行為期3個月的實地測試,涵蓋海水浸泡、反複拉伸、紫外線曝曬等工況。
6.1 耐久性測試結果
| 項目 | CR塗層尼龍 | 超細纖維絨布 | 尼龍彈力布 |
|---|---|---|---|
| 海水浸泡(30天)後剝離強度保留率 | 96.2% | 93.5% | 91.8% |
| 紫外線照射(500 h)後強度下降 | 8.3% | 12.1% | 10.7% |
| 反複彎折(10,000次)後是否開膠 | 否 | 輕微起邊 | 否 |
| 抗撕裂性能(N/mm) | 85.6 | 72.3 | 78.4 |
CR塗層尼龍在耐候性和耐久性方麵表現突出,尤其適用於長期海上作業環境。超細纖維絨布雖初始粘接強度高,但在紫外線作用下聚合物老化較快,建議添加抗UV助劑。
7. 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SBR複合材料的界麵性能進行了廣泛研究。日本東麗公司(Toray Industries)開發了一種表麵接枝改性的尼龍織物,通過輻射引發丙烯酸單體接枝,使與SBR的剝離強度提升至50 N/25mm以上(Tanaka et al., 2019)。美國杜邦公司在Kevlar®織物上采用等離子體+底塗聯合處理技術,成功將其與橡膠層的粘接強度提高至40 N/25mm以上,突破了傳統芳綸難粘接的瓶頸(DuPont Technical Report, 2021)。
國內方麵,青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團隊研究了不同發泡劑對SBR表麵極性的影響,發現偶氮二甲酰胺(AC)發泡所得材料表麵羧基含量較高,更利於膠黏劑潤濕(Li et al., 2021)。東華大學則提出“微結構仿生設計”理念,在外層織物表麵構建微米級凹坑陣列,顯著增強機械嵌合作用,使剝離強度提升約30%(Wang et al., 2022)。
此外,歐盟《REACH法規》對溶劑型膠黏劑的限製推動了水性環保膠的發展。德國漢高公司(Henkel)推出的LORD 7640水性聚氨酯膠已在多家潛水服製造商中應用,其剝離強度可達38 N/25mm,接近傳統溶劑型產品水平(Henkel Product Bulletin, 2023)。
8. 複合結構設計建議
基於上述研究,提出以下複合結構優化建議:
- 優先選擇CR塗層尼龍或超細纖維絨布作為外層,二者在剝離強度和耐久性方麵均表現優異;
- 對低極性織物(如聚酯、芳綸)實施表麵改性,推薦采用等離子體處理或專用底塗劑;
- 選用雙組分聚氨酯膠黏劑,確保高內聚強度與良好耐水性;
- 控製熱壓工藝參數在110°C、0.3 MPa、60 s範圍內,避免過度加熱導致材料損傷;
- 在戶外使用場景中添加抗UV助劑,延長產品壽命;
- 考慮環保要求,逐步推廣水性膠黏劑,兼顧性能與可持續發展。
9. 展望
隨著深海探索、水上運動及特種防護需求的增長,SBR潛水料複合麵料的技術要求將持續提升。未來研究方向應聚焦於智能響應型複合材料(如溫敏變色、自修複塗層)、生物基環保膠黏劑開發、以及數字化工藝控製係統的集成應用。同時,建立標準化的剝離強度測試數據庫,有助於行業統一評價體係,推動高性能潛水複合材料的產業化進程。
